2007年4月27日星期五

國中英語實作評量──以短劇表演為例

◎ 劉青欣

前言
 
  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,目前國中英語教學強調聽、說、讀、寫能力並重,其課程內容以趣味、實用以及生活化為原則;評量則應配合教學目標,兼顧發音、字彙、文法等語言成份及聽、說、讀、寫、綜合溝通能力,而評量模式最好多元化。因此,本文先對實作評量做一簡短說明,並以短劇評量為例,試圖設計出能符合上述目標的實作評量方式與評量標準。
 
實作評量(performance assessment)
 
  實作評量崛起於90年代早期,其興起原因主要是對「選擇式反應題」的不滿、傳統測驗對教學產生不良影響的反動,以及認知心理學的影響(吳清山、林天佑,民86)。選擇式測驗無法評量出學生較高的思考能力,如:問題解決能力、綜合、分析等;傳統的紙筆測驗,則容易使老師教學偏重記憶的學習。而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應兼顧內容知識及過程知識,因此,實作評量就成為另一種值得老師參考的評量方式。

  所謂「實作評量」,著重於學生將所學、所知表現在具體的成果及應用過程上,如應用幾何原理製作模型、利用相當器材做科學實驗與報告、對某一社會問題做研究報告、以及進行社區調查報告等,都是實作評量的方式;另外,實作評量還著重高層次能力,如思考、分析、組合、判斷、表達能力的啟發,以及思考過程和邏輯推演程序的考量。Garcia & Pearson(引自單文經,民87)認為實作評量有四點特色:

1. 它以接近真實情境的脈絡,來讓學生呈現學習的成果、作品。
 
2. 實作評量強調與教學活動的融合。
 
3. 實作評量深入各學科知識的核心,因此良好的實作評量,應該能反映出學生在進行學習時,所具有的知識、情意及技能。
 
4. 分數的核計,要能確實紀錄學生完成功課或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,並掌握其推理運作的過程,而不僅是對學生作品結果的量化紀錄。

  故根據實作評量的內涵及特色來看,以實作評量作為英語學習的評量方式,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,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。
 
評量應用
 
  筆者設計的評量活動,是以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者為對象,讓學生先經由閱讀短篇故事,再集體創作劇本及短劇的過程,來評量其閱讀理解能力、習得知識運用過程、欣賞及表達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。

一、閱讀理解的能力

  1. 教學流程

  學期開始,老師可以Six tales from Shakespeare (E. F. Doodd, 1988)做為閱讀的教材,內容包含六篇簡易故事(The Merchant of Venice, The Taming of the Shrew, The Tempest, Julius Casar, King Lear and Macbeth),單篇故事約四千字左右。老師先簡單說明每篇故事的內容,讓學生於課後自由選擇一篇來閱讀,選擇同一篇的學生組成小組,目的在幫助學生藉由同儕之間的互動、討論,提高閱讀的興趣,並接收更多元的觀點。

  2. 評量方式

  各小組閱讀完畢之後,老師請每位學生填寫一張Reading Worksheet,了解學生對故事架構、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及個人的回應,並運用下表對學生的Reading Worksheet進行評分,數目愈高表示愈符合評量目標。
 
評分項目 評分標準
對故事架構的
回應 3:能正確無誤的寫出故事的人物、情節、特殊事件以及故事主題。
2:部分的故事的人物、情節、特殊事件以及故事主題有誤。
1:超過50%的故事的人物、情節、特殊事件以及故事主題有誤。
對作者所傳達
訊息的回應 3:能適切的寫出作者所欲傳達的訊息。
2:雖然寫出作者的訊息,但是單字或是文法句型有誤。
1:無法了解作者的訊息。
故事對讀者所
產生的意義 3:不僅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且其想法獨特、有創意。
2:能表達自己的想法,但不具特殊性。
1:無法對文章做出回應。
 
二、習得知識運用的過程

  1. 教學流程

  待學生對所閱讀的故事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後,老師便可於課堂上講解劇本的編寫格式、內容、注意事項等,然後請各小組利用課外時間,共同將故事內容編寫成劇本,以戲劇的方式來呈現,藉此觀察學生運用習得知識的過程。

  2. 評量方式

  在各小組編寫劇本的同時,老師可以隨時觀察各小組的進行情況,隨時給予必要的協助,並為學生的劇本與戲劇內容進行「活用習得知識的能力」的評量。等劇本完成後,再發給每位學生互評表,針對「與小組合作的程度」,讓學生根據下列的評分標準來評量組員在過程中的表現。
 
評分項目 評分標準










劇本 3:能將閱讀的故事主題通順的編寫成劇本,且錯誤的單字或文法句型
在20%以下。
2:劇本符合故事的主題,但是約有20~40%的單字或是文法句型錯誤。
1:劇本無法將故事主題呈現出來;超過50%的單字或是文法句型錯誤。
戲劇
內容 3:戲劇呈現能掌握到故事的主題,表現方式獨特、趣味或是有創意。
2:戲劇呈現能掌握到故事的主題,但是部分內容有誤。
1:戲劇內容無法呈現故事的主題。









劇本 3:能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,提供具體、有幫助的想法,確實做到小組
所分派的工作。
2:確實做到小組所分派的工作,但是沒有提出個人的意見。
1:不配合小組的工作,也不參與討論。
戲劇
排演 3:積極參與小組的工作,提供有幫助的想法。
2:配合小組所分配的工作,而沒有提出任何意見。
1:不願意配合小組,也不參與任何工作。
 
三、欣賞及表達的能力

  1. 教學流程

  期中到期末這段時間,老師可先在課堂上說明一些短劇表演時的注意事項,如:表演時間的掌控、道具的應用、觀眾欣賞表演應有的態度等,並與學生討論決定上台的組別順序、一堂課有幾組表演,即可開始進行小組短劇表演。

  2. 評量方式

  此部份的評量重點是藉由同儕間的互評、及老師的觀察來了解學生在戲劇表演中的表現;另外,也利用學生評量其他小組表現的機會,培養學生欣賞他人表現的能力。表演前,老師先發給學生戲劇評量表來評量其他小組「表達作品的能力」,老師則利用觀察及學生的戲劇評量表來評量學生個別的欣賞能力。
 
評分項目 評分標準








戲劇內容 3:內容表達通順,演出方式活潑生動。
2:戲劇內容尚稱通順。
1:內容表達無法了解。
咬字發音 3:清楚明瞭、發音正確。
2:發音有部分錯誤,或是不清楚之處。
1:音量過小,發音咬字有過多不清楚或是錯誤之處。
道具、佈景 3:道具製作用心,或是具有創意。
2:道具、佈景普通。
1:缺乏道具、佈景。
台風 3:自然、穩健。
2:雖然不是非常自然,還是可以清楚表達。
1:過於緊張影響到戲劇內容的呈現。










觀賞戲劇表演時
的反應 3:能專心觀賞、聆聽他人的表現,並適時給予掌聲。
2:有時會分心、與他人低聲說話,但是還不至於干擾到台上
的表演。
1:時常與他人說話,或是干擾到他人的觀賞或是表演。
對於他人表現的
回應(戲劇評量
表的內容) 3:能確實依照他人的表現來評量,客觀的提出建議。
2:能確實依照他人的表現來評量,不過沒有提出個人的建議。
1:沒有用心評量他人的表現,甚至故意貶低他人的表現。
 
四、自我反思的能力

  1. 教學流程

  在每組表演結束後,老師可以設置一個講評及表揚時間,為學生的努力喝采。

  2. 評分方式

  最後老師請全班同學回想整個過程,請每位學生給自己在戲劇計劃、製作到表演結束的過程表現一個評量,老師可以從學生的自評表中,了解學生對於英語短劇的學習是否具有積極、正向的態度,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。
 
評分項目 評分標準

對於小組合作過程的回應

3: 確實做到小組所分派的工作任務,提出對於小組有建設性的建議,樂意協助其他組員。
2:能做到小組所分派的工作,但是對於小組不具高度認同感。
1:不願意配合小組的工作,對小組不具認同感。

對於戲劇表演的回應

3: 能給予組員及自己肯定的回應,清楚了解表演內容的優點及需改進之處。
2:能給予組員及自己肯定的回應,但是無法提出明確的改進之處。
1:對於小組的表演抱持不客觀的負面評價。

對於自我表現的反思

3: 能客觀的對於自己的表現做出評價,並能具體的提出有何收穫、有待改進之處。
2:對於自我表現的評價不盡客觀(包含評價過高或低)。
1:無法進行自我評價。
 
五、本次實作評量的整體評等

  最後由教師對學生各項能力的表現作總評。本次評量共16個項目、每個項目有3等級,因此最高能得到48,中等為32,最低則為16。另外,老師除了對學生整體表現評分之外,也可利用總評表作簡短的敘述性評量,使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。

 
評分項目 評分標準
整體評等 48-44:整體表現優良(各評分項目幾乎都達到最高等級)
44-40:整體表現良好(16個評分項目中有91%~83%達最高等級)
40-32:整體表現尚可(16個評分項目中有83%~67%達最高等級)
31以下:整體表現有待改進(16個評分項目中不到60%達最高等級)
 
結語
 
  由以上的評量標準內容來看實作評量,不難發現此種評量方式不僅是看學生的作品、測驗的結果,它也考量到學生是否能運用所習得的知識,以及運用的程度為何;另外,整個教學的流程也是評量的過程,真正落實評量與教學密切配合的訴求。但此種評量方式有其限制:

1. 評量標準不易制定。因為實作評量所呈現的作品、表演沒有唯一、固定的答案,所以老師必須先制定出明確的標準規範,否則面對不同層次的答案,很容易受到評分者主觀思考的影響。
 
2. 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精神。不論是設計或是實施實作評量,都需花費比傳統評量方式更多的時間與心力,這也是目前台灣教學環境較少使用實作評量的原因之一。
 
3. 語文表達能力比例偏重。以本評量活動來看可以發現,不論是學生對故事的回應、互評或自評表等等,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相當重要,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,也許有些學生在戲劇表演中的表現出色,但是可能在自我評量時,與其實際表現不符,所以老師的觀察及同儕的互評就扮演了還原其真實表現的評分依據。

  評量方式發展到目前雖然已有許多形式,但是目前台灣的評量方式還是十分倚賴傳統的紙筆測驗,其實只要老師願意多花費一些時間、心力,評量其實是讓老師更了解自己教學及學生學習需求的利具。
 
參考書目
 

* 吳清山與林天佑(民86)。實作評量。《教育資料與研究》,15,68。
 
* 單文經(民87)。評介二種多元評量:真實評量與實作評量。《北縣教育》,25,46-52。
 
* Au, K.H., Scheu, J.A., Kawakami, A.J.& Herman, P.A.(1990).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a Whole Literacy curriculum. The Reading Teacher, 43, 574-578.
 
* E. F. Doodd (1988). Six tales from Shakespeare.台北:書林。



作者簡介
◎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