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彭登龍
前言
筆者於1997年前往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,在開學之前,曾參加該校的Learning Skills Program。該課程內容既充實又實用,包含時間管理、記憶方法、筆記方法、閱讀方法、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等。這些學習策略對於筆者爾後的英文學習有莫大助益,於研究所讀書期間很快就能適應北美的學術環境,大大的提昇了學習效率,讀書與寫報告時更是得心應手,擁有亮眼的成績而使同學艷羨。以下筆者將 Learning Skills Program的上課內容加以整理,並融入個人的學習經驗和心得與讀者們分享,希望能對老師們提昇學生英文學習效率有所幫助。
學習策略總整理
一、時間管理
筆者針對讀書的時間妥善規劃,整理出以下原則:
1. 課前預習:
在上課之前,先將課文中的題目、摘要、結論、標題、次標題、圖表等瀏覽一次。若時間允許,再略讀其中的細節,如此一來,更容易了解教師上課的內容。有關閱讀方法,筆者將於下文第四大點詳述。
2. 善用「讀書三步驟」:
第一是接觸(exposure)教材,第二是複習,第三則是練習。一般而言,學生大概只做到上課聽過一次,課後沒有再做複習及練習,如此所習得的知識大多只停留於大腦的短期記憶區,很快就會忘記。若能按部就班,上課前預習、上課時注意聽教師講解、下課後儘快複習並多加練習,這樣所習得的知識才有可能存於腦中的長期記憶區。研究顯示:上課後七天之內,學生若複習三次,則可記得百分之八十的內容;複習二次,則可記得百分之七十的內容;複習一次,大約可記得百分之四十的內容;若沒有複習,則只能記得百分之十的上課內容(Parsons, 1997, Personal Communication)。
3. 事先妥善規劃時間:
根據專題報告與作業的重要性,列出研讀的順序,例如: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作業,必須提早開始進行。筆者的習慣是寧可提早開始,也不要「臨時抱佛腳」,因為在匆促中完成的作業,通常品質不佳,且作業內容經常不符合教師的期望。
4. 注重讀書效率:
研究顯示讀書四十至五十分鐘,休息十分鐘,其讀書效率最高。在比較長的讀書時間中,較適合做一些解題(problem-solving)的功課與寫報告;而在比較短的讀書時間裡,較適合讀筆記或背誦資料。簡言之,讀書要有效率就是要訂定明確的讀書計畫與目標,在最佳讀書效率的時間內完成。
二、記憶方法
記憶分為辨識(recognizing)和回想(recalling)二種層面。有學習材料的練習稱為辨識,例如:在選擇題中選出正確答案;而無材料的練習稱為回想,例如:寫出簡答題的答案。想要達到流暢的記憶,必須記憶精確加上速度(Fluency = Accuracy + Speed)。記憶流暢有三個好處:(1)保留(retention):記得學習的內容。(2)持久(endurance):在一段時間之後仍能記得學習內容。(3)應用(application):能將學習內容應用到新的情境或問題中。以下筆者將介紹Learning Skills Programs 所教授的兩種記憶方法:Acronym(首字語)[1]與Mind Map(心智圖),分別說明如下:
1. 首字語:
只記每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,這樣不但可減少記憶量,方便記憶且記得較持久。例如:筆者會先記住較冗長或抽象學理的首字語,之後在書面考試或口頭報告時就可順利表達出來。以Bloom's Taxonomy(1956)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例,其所提出的「教育目標分類法」由簡單到複雜程度,依序為Knowledge(知識)、Comprehension (理解)、Application(應用)、Analysis(分析)、Synthesis(綜合)、Evaluation(評估)。因為此分類法很重要,但是不好背,容易搞錯,所以筆者就用每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個字母,成為首字語的方法,以“KCAASE”或“ESAACK”將各分類背起來,既好記又不容易遺忘。
2. 心智圖記憶法:
筆者上課時會利用心智圖的方式,快速記下聽講的內容,先抓住上課重點,這樣一來,筆記不但清楚也便於複習。下圖即是為了記住「記憶的兩種分法」,所畫的心智圖。簡單來說,「記憶」可分成長期記憶及短期記憶兩種;長期記憶之下涵蓋建構(constructive)、意義(meaning)與預習(rehearsal),而短期記憶的記憶容量大約是五至九個項目或區塊,且大部分是靠聽覺(acoustically)加以記憶。此外,記憶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編碼(encoding)、儲存(storage)、回溯(retrieval)。藉著心智圖記憶法來記憶所習得的知識,是很有效率的學習方法。
▲ 心智圖(範例)
三、筆記方法
在上課時,如何吸收重要的資訊且完整精確的做筆記,是需要多加練習的。筆記要能促進學習的效率,才能算是好的筆記。以下介紹Learning Skills Program 所教授的筆記方法:Cornell note-taking strategy,此方法的要點是將筆記本劃分為三等分(如下表):左邊的三分之一用來記載「主標題」,第一列是主題,第二列開始記載關鍵字與問題;右邊的三分之二用來記載「次標題」,例如:第一行是日期與頁碼,第二行開始記載簡短的筆記、答案、圖表等。
Topic Date page #
Keywords Brief notes
Questions Answers,
Diagrams, etc
以下為筆者筆記的實例,提供讀者參考:
Levels of Learning
August 18, 1997 Page 1
Definition
– Depth and breadth of learning
– Easy and more difficult learning
Bloom's Taxonomy (1956)
– Evaluation
– Synthesis
– Analysis
– Application
– Comprehension
– Knowledge
I. Knowledge
A. Specifics (terms, facts) -- e.g. 1942 Columbus
B. Ways of dealing with specifics (conventions, trends, classifications, criteria, methods)
C. Universals (principles, generalizations) -- e.g. Einstein's equation theory of relativity
II. Comprehension
A. Translation (restate, paraphrase)
B. Interpretation (explain)
C. Extrapolation (project beyond data)
III. Application
A. Use methods, concepts, theories in new situations -- e.g. use of abstractions
四、閱讀方法
在研究所上課,經常需要閱讀大量原文書或期刊,因此如何有效率的閱讀非常重要。以下介紹幾種實用閱讀策略,老師可於平日指導學生,讓他們習於掌握閱讀技巧,成為有效率的學習者。
1. 上課前閱讀二步驟:
(a) 步驟一:用一分鐘時間思考標題,再用一至二分鐘時間思考與標題有關的小標題,然後用一至二分鐘時間讀摘要。
(b) 步驟二:花五分鐘的時間,閱讀前言、思考標題與次標題,然後看一下圖片、圖表、目錄等。
2. 閱讀論文或章節策略:
運用PSQ5R增進閱讀效率,此方法對需要閱讀大量原文書籍時,有很大的助益,可幫助學生快速抓住重點,提升閱讀效率。接下來,簡介PSQ5R閱讀方法:
(a) P代表目的(purpose),在閱讀論文或章節之時,先思考讀者的目的或作者的目的為何?
(b) S代表審視(survey),先瀏覽題目、標題、摘要,大致了解文中焦點與作者觀點。
(c) Q代表提問(question),試著問自己得到了什麼知識?另外可將標題改為問句,自問自答,再於閱讀時從文中找答案。
(d) 第一個R代表選擇性閱讀(read selectively),在閱讀全文之前,先閱讀每一段的第一句,通常就可找出該段的中心思想。一般英文文章很容易即可看出條列式的重點(例如: firstly, secondly, thirdly),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才需要看完整段。總之,先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、佐證的理由或例子與該段結論。
(e) 第二個R代表背誦(recite),以記憶的方式,儘量以自己的話背誦,若還是記得不很清楚,則再讀該段至熟悉為止。
(f) 第三個R代表減少記憶量(reduce memory quantity),將問題與答案以大綱方式寫出,並練習用關鍵字或片語的方式寫出解答。
(g) 第四個R代表反思(reflect),重新整理所學過的知識,例如:將資料表格化、畫出概念圖、寫成大綱等。閱讀自己重整過的資料,對於理解與記憶學習內容,效果會顯著增加。
(h) 第五個R代表複習(review),複習之前上課時所做的簡短筆記,對整個論文或章節有整體的概念。愈經常複習,學習效果愈好。
3. 閱讀書本的策略:
(a) 注意作者名字及出版日期,先讀序言及目錄頁,並看一下書中圖表。
(b) 瀏覽第一與最後一章之題目、標題、圖表等。
(c) 瀏覽中間的章節,然後決定應該讀的章節。
(d) 若有需要,可先看一下書末的名詞解釋、主題索引、附錄。
4. 閱讀文章段落的策略:
在細讀文章之前,先讀主題句(通常為每一段的第一句),了解該篇文章的中心思想,再分析其闡述句中所運用的技巧,例如:時間順序法、空間順序法、例證法/舉例法、因果法、比較或對比法、分類法、定義法、程序法、推理法、問題解決法、綜合法等─比方說,在時間順序法的文章中會讀到時間副詞(如:年代、first, second/then, third, finally等),而在空間順序法的文章中會看到方位或地方副詞(如:east, west, south, north)─最後再了解該段的結論句(通常為每一段的最後一句)。
五、高層次思考能力的培養
高層次的思考技巧是不同於回覆Yes/No問題的方式,而是一種能回覆較深層問題的思考技巧。譬如2006年托福(TOEFL iBT)寫作測驗(TWE)要求考生各寫一篇文章摘要與論文,寫摘要之前他們須閱讀學術性文章(academic reading)、聽懂學術課程/講座(academic lecture),此時考生可做筆記,然後要運用總結的技巧討論學術課程/講座中的重點與學術文章重點的相關性;而論文寫作中則是用到「說服」與「解釋」的技巧,考生運用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敘述、解釋與支持他們自己的意見或主張,這一類考題即是測驗學生較高層次的思考能力,例如,要學生闡述「你認為高科技與電腦的使用對於人類有益或有害,請提供明確的理由或例子支持你的論點」。又例如,要學生闡述「第一、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」這類說明事件發生原因的考題,其問題深度明顯高於要學生寫下事件發生的年代。
為訓練學生多思考學習的內容及事件發生所代表的意義,而不僅是將學習內容背起來,老師應多利用Bloom所提的「教育分類學:能力」中(見附錄一),Analysis層次以上的「問題提示」來訓練學生,例如:運用assess / What if? / compare / explain等「問題提示」來詢問學生,引導他們從書中找出答案,如此一來高層次思考能力的提昇便指日可待。
結語
筆者殷切希望以上的學習經驗與心得,能對老師們指導學習者的英文學習效率有所助益。有關上述的時間管理、記憶方法、筆記方法、閱讀方法、高層次思考能力培養的各種原則與方法,學習者若能配合讀書三步驟:即接觸教材、複習該方法、練習該方法,如此一來所習得的方法將會存於長期記憶區。
附錄一
以Bloom's Taxonomy(1956)教育分類學為例,思考能力可歸納成六大分類,筆者於下表列舉出每大類的幾個「問題提示」,並以故事閱讀為例,讓讀者更能理解如何運用。
Educational Taxonomy:
Competence
(教育分類學:能力)
Question Cues(問題提示)
Evaluation
(評估)
▪ assess(評價)/例:評量故事的價值與提出可能的啟示
▪ compare(比較)/例:比較故事某情節的「明喻」(simile)與「暗喻」(metaphor)
▪ summarize(作總結)/例:用簡單幾句話寫出故事的「概要」(synopsis)
Synthesis
(綜合)
▪ substitute(替代)/例:若角色性格不同,故事是否有不同的發展
▪ create(創造)/例:改寫故事的結局
▪ What if?(假使......呢)/例:男主角當時若作了不同的決定時
Analysis
(分析)
▪ analyze(分析)/例:故事人物性格分析
▪ explain(解釋)/例:解釋故事中某事件的「意象」(image)
▪ order(整理順序)/例:對故事發展的情節根據順序加以整理
Application
(應用)
▪ apply(應用)/例:角色扮演一段故事
▪ classify(分類)/例:將故事的種類(genre)加以分類
▪ illustrate(說明、闡明)/例:闡明故事的寓意
Comprehension(理解)
▪ describe(描述)/例:描述故事中最難忘的一段情節
▪ interpret(詮釋)/例:詮釋故事中的「高潮」(climax)
▪ predict(預測)/例:預測故事的發展
Knowledge
(知識)
▪ list(列出)/例:列出故事主要情節
▪ describe(描述)/例:描述某角色個性
▪ when(何時)/例:說出某一故事發生的時間
參考書目
* Bloom, B. S. (1956).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, Handbook I: The Cognitive Domain. New York: David McKay Co., Inc.
* Bloom, B. S. (1984).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. Boston, MA: Allyn and Bacon.
* Parsons, J. (1997). Personal Communication. Victoria, Canada: University of Victoria.
* Parsons, J. (2005). Learning Skills Program. Retrieved October 20, 2005, from http://www.coun.uvic.ca/learn/index.html
* Riazi, A., Lessard-Clouston, M., & Cumming, A. (1996). Observing ESL Writing Instruction: A case study of four teachers. Journal of Intensive English Studies, 10, 19-30.
作者簡介
◎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英語教育碩士
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第二語言教育博士
◎ 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,學術研究專長為第二語言教育、電腦輔助英語文教學、英文寫作、學術英文寫作等。
[1] 由相關或特殊涵義的數個英文字的開頭第一個(或頭幾個)字母所組成的一組字母稱之為首字語,如APEC:Asia-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(Forum)亞太經濟合作會議(論壇)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